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回复: 0

[转载] 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熨平经济周期波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0 0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南昌530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应该看到,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变化,在宏观上形成经济周期波动;投射到商业银行体系,则形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过程。但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如果银行体系积极主动信贷结构调整,那么将打破现行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均衡,引导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还能发挥部分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信贷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

1980-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近年来我国信贷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信贷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转型不协调矛盾也非常突出,且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粗放集中以及信贷投放顺周期性,不仅易引发金融风险聚集,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宏观经济周期波动。
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需要建立逆周期信贷结构调整机制,在深入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内在规律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的微调与预调,切实“有保有压”,努力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稳定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陈涛
文眼
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仍以信贷为主。信贷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如何优化信贷结构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营运质量,在宏观层面也对经济波动平抑有一定影响。
——亚夫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我国以信贷占主导的社会融资结构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关键是要提升信贷服务实体经济并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
在金融管理当局信贷政策指引下,近年来我国信贷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信贷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转型不协调矛盾也非常突出,且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粗放集中以及信贷投放顺周期性,不仅易引发金融风险聚集,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宏观经济周期波动。
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需要建立逆周期信贷结构调整机制,在深入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内在规律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的微调与预调,切实“有保有压”,努力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稳定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信贷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逻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运行在本质上表现为价值流引导实物流的过程。货币资金运行充分有效则社会资源配置就更为合理。在我国以信贷占主导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信贷资金运行是货币资金运行的主要方式。信贷结构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应该看到,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变化,在宏观上形成经济周期波动;投射到商业银行体系,则形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过程。但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如果银行体系积极主动信贷结构调整,那么将打破现行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均衡,引导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还能发挥部分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经济萎缩,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外资流入也迅速减少。1997年我国出口增长20.5%,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至0.4%。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9.3%,1998年则放缓至7.83%。为应对社会总需求疲软问题,中央及时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并放松房地产贷款限制。1999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投资增速在20%以上。
在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同时,银行信贷资金与房地产业发展越来越紧密。2001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一直保持在25%以上的高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增速。1999-2003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0%。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发展房地产贷款,不仅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壮大,而且促进了宏观经济平稳回升。
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8.43%,较1999年上升0.81个百分点,经济下滑势头得以扭转。2000-2007年,我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增长,令全球瞩目。这些情况表明,商业银行积极主动信贷结构调整,可以产生逆周期管理作用,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波动。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现状
在向现代银行变迁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培育自主信贷结构调整能力,在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管理当局信贷政策指引下,根据自身运营特点,有选择性介入不同行业与领域,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一是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匹配。
从根本上说,信贷结构是不同产业发展资金供求作用的结果,但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这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特性对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截至2015年9月末,我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0.24万亿元,约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22%,这与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约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基本匹配。
在我国经济在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工业信贷增长放缓而服务业贷款投放加快,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的良性扩张。截至2015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长5.6%,低于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11.6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4.2%。这些情况表明,我国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现状基本匹配,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是支持了社会创业创新资金需求。
实体经济活跃度需要创业创新的支撑,而创业创新的主体是众多小微企业。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领下,我国微观经济层面的创业创新活动逐渐活跃,表现为市场主体大量形成。
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2015年三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3%。2015年9月末,全国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4.2个和3.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
在直接融资挤压信贷增长空间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商业银行积极主动介入小微企业信贷,努力挖掘和寻找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也迎合了国家“双创”政策和社会创业创新对资金的需求。
 三是支撑了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社会消费需求保持稳定,有效地缓和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9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9%,较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了5.8个百分点。虽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波动非常平稳,是宏观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商业银行也积极发展消费金融。截至2015年9月末,全国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7.9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
 四是保障了农业发展稳定。
农业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相继出台多项惠农、扶农政策。金融管理当局信贷政策也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截至2015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21.09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6.0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比远远超过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为10%的比重。
当前我国信贷结构调整存在哪些问题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逆周期调整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信贷投放粗放集中的行业性问题依然存在,信贷经营同质性和信贷经营顺周期性导致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在宏观经济下行期间信贷结构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用还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一是信贷结构逆周期调整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信贷结构调整贯穿于宏观经济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少数银行加强行业分析,在行业发展拐点来临前及时收缩信贷投放,保持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但对多数银行来讲,还没有认识到信贷结构逆周期调整机制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我国钢贸贷款风险集中释放,与多数银行未建立信贷结构逆周期调整机制密切相关。钢材贸易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措施,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钢贸行业景气度急剧上升,银行信贷资金大量介入。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中枢回落,钢材需求低迷,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去库存压力如“泰山压顶”。2012年,华东地区钢贸企业资金链突然断裂,钢贸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导致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急剧上升。
据上海高院统计,2013年上海市法院共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8216件,同比上升93.27%。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标的额猛增到384.86亿元,同比增长208.80%,占全上海市涉银行金融商事纠纷案件收案标的额的92.57%。据有关机构估计,我国钢铁业贷款余额约万亿元,钢铁行业不景气已经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形成巨大威胁。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年同期上升0.43个百分点,个别大银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突破2%。
 二是信贷投放粗放集中问题依然存在。
虽然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与管理体制日趋完善,但信贷投放粗放集中的问题依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信贷投放粗放性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政策不具备可操作性,缺乏对行业政策的深入研究;信贷调查不深入,合同必要手续欠缺,财产保全条款无法落实;审贷会集中审查没有起到“头脑风暴”作用;贷后管理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识别和发现借款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而信贷集中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贷大”、“贷集中”。当然,从成本收益考虑,贷大、贷集中也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贷大”、“贷集中”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商业银行信贷提前退出的可能性。钢贸贷款风险集中释放后,发现部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实地调查走马观花,对借款企业资金来源真实性等重大情况未能深入了解核实;贷款审批屈从于经营业绩考核;贷后管理上对抵押品监控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预警风险。近年来,金融监管当局警示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煤化工、船舶制造、风电设备、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这些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无一不是此前商业银行“贷大”、“贷集中”的结果。
 三是信贷结构调整长期稳定性与业绩考核短期波动性存在冲突。
信贷结构调整不仅贯穿于宏观经济周期,而且也贯穿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但信贷结构调整长期稳定性与基层经营单位业绩考核短期性存在一定矛盾。在实务中,虽然商业银行总行基于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特定行业的控制与收缩措施,但因为基层经营单位业绩考核与信贷规模密切相关,且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信贷资源,很多行业信贷控制措施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一方面,基层信贷经营单位以业绩受损游说总行放松政策;另一方面,总行在经营利润和信贷结构两个目标上倾向于以经营利润为重,一定程度减弱了信贷管理部门对行业信贷规模控制的约束力。这种冲突,不仅削弱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效果,而且最终损害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产能过剩行业信贷经营收益往往不能弥补相关贷款坏账损失,但只有到相关风险充分暴露后才能真正明白信贷结构前瞻调整的极端重要性。
四是信贷经营同质性和顺周期性导致信贷风险集中爆发。
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模式和信贷产品创新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市场同质竞争激烈,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特定行业和特定产品的投入过度集中。同时,信贷经营又存在明显的顺周期性,在宏观经济上行期,信贷业务经营乐观激进;但在宏观经济下行期,信贷业务经营悲观保守,不敢投放。信贷经营同质性和顺周期性,已经导致信贷风险集中爆发。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步上升,资产质量恶化趋势短期内还无法逆转。诸如钢贸贷款风险,担保圈风险,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往往牵涉不止2家银行。在宏观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容忍度反而下降,针对某一客户的抽贷行为,往往造成连锁反应,导致企业急剧陷入经营困境,并影响到关联企业的正常经营,最终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五是信贷结构调整缺乏行业研究基础。
商业银行每年都会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管理当局信贷政策制定本行的信贷政策。但因为商业银行缺乏对相关行业的深入研究,制定出来的政策宽泛而不具有实操性,也无法在基层经营单位落实。这样一来,就失去了信贷政策引领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光伏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信贷资金予以支持。但光伏行业有其自身运行特点,光伏行业市场供求前景展望无法用传统产品市场进行分析,信贷资金介入阶段与方式不同于传统行业,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通过深入的行业研究为支撑。但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政策笼统,本来应该由个别区域经营的信贷业务可能演变成所有分行均能介入的领域,扩大光伏行业贷款运行风险。
六是增量信贷发展空间研究部署落后。
信贷结构调整并不意味着只存在存量信贷资源调整。事实上,信贷结构调整还涉及增量信贷发展以及如何布局问题。过去几年,商业银行在存量信贷结构调整上考虑较多,但在未来如何在相关行业布局信贷资源投入较少。其直接结果则是,在宏观经济上行期,增量信贷过度布局于原有行业。而当经济运行拐点来临时,原有行业信贷规模过于庞大致风险出现集中暴露。
由于对信贷发展空间布局分析研究存在不足,在中央银行连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以及提高合意贷款规模后,部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却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往哪里投放信贷资金。正因为如此,信贷结构调整在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作用上还存在不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波动
信贷结构调整不仅是银行自身经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而且也是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
一是建立逆周期信贷结构调整机制。
所谓逆周期信贷结构调整机制,就是要求信贷结构调整要贯穿于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总体保持稳定,不以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而出现过大波动;信贷结构调整方向与经济结构转型方向保持基本一致,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契合度的持续上升。
为建立逆周期信贷结构调整机制,在宏观信贷政策指导方面,应赋予金融管理当局必要手段与工具,能够及时有效纠正商业银行偏离宏观信贷政策的行为。在商业银行内部,应提升信贷结构调整决策的权威性,一旦信贷结构调整决策做出,基层信贷经营单位应坚决贯彻执行。特殊情况需要通过行长办公会或专门议事委员会来决策。同时,要平衡好经营业绩与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关系,努力实现经营业绩与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协同性;适当提高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在基层经营单位业绩考核中的权重,尽量避免信贷结构调整屈从于经营业绩的情况发生。
 二是深入把握产业发展规律。
行业深入分析研究是建立逆周期信贷结构调整的基础。只有在深入把握各个行业发展趋势和特征基础上,出台行业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才能有效引导基层经营单位“有保有压”,并做好新增信贷资源行业布局与发展。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要加强行业研究,科学规划战略性新兴行业或本地区行业发展,为商业银行信贷资源摆布提供中观层面指导。金融管理当局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基础上,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向国家鼓励的产业投放信贷资源。
商业银行内部需要加强行业分析研究,持续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变化与趋势,全面掌握行业内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基本情况以及具备发展潜力企业的状况,为基层经营单位营销贷款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合理确定行业信贷投入限额,避免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
三是加强贷后风险管理与预警。
贷后风险管理与预警是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一个行之有效的信贷结构调整模式,必然需要对存量信贷风险及时预警并有序化解。目前看,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以及信贷规模急剧增长的挑战。
过去依靠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贷后管理模式,以及对企业财务报表滞后的监测分析,已经无法及时发现预警贷款的风险。个别银行已经尝试通过大数据和模型来监测预警信贷风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全面监测与预警风险还存在较大距离。由于模型不完善、数据质量低下,以及模型和数据本身问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测准确率还较低,无法满足贷后风险管理需要。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企业信息价值,通过校验建立企业信用风险视图,提示并预警信用风险。
 四是提前做好增量信贷资源战略布局。
增量信贷资源战略布局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几年能否有效提升信贷经营竞争力的关键。在宏观经济上行期,商业银行增量信贷资源布局往往不存在问题,但大多投入到产能膨胀行业或运行过热产业。而在宏观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增量信贷资源缺乏投向指引,加上风险偏好回落,导致信贷投放难度显著增加。做好增量信贷资源战略布局,需要在深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前瞻性做好布局。根据行业发展不同阶段融资特征以及对信贷资金需求规模,及时研究推出相关金融服务产品。
比如在行业发展初期,需要股权融资,可以通过私人理财资金的介入提供股权融资服务;在行业发展成长阶段,需要扩大规模,则信贷资金以项目贷款形式介入;在行业发展成熟期,需要优化融资结构,则可以通过流动资金贷款和债券承销服务来满足企业对多元化融资的需要。
增量信贷资源布局属于银行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为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中央银行连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释放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
在增量信贷资源增加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顺应金融管理当局需要,积极扩大有效信贷投放,支持经济薄弱环节资金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资金需求,及早布局存在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引领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顺利调整,逐渐凝聚新经济增长动能。
<p>(作者系经济学博士,任职于金融机构)




上一篇:日股开盘跌0.3% 韩股基本持平
下一篇:上海证监局推进防非宣传教育活动进社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如需要(删违规/投诉/建议/赞助等)请联系

本论坛所有来帖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青山湖畔|南昌论坛立场。
网警提示:网络刷单是违法 切莫轻信有返利,网上交友套路多 卖惨要钱需当心,电子红包莫轻点 个人信息勿填写,仿冒客服来行骗 官方核实最重要,招工诈骗有套路 预交费用需谨慎,低价充值莫轻信 莫因游戏陷套路,连接WIFI要规范 确认安全再连接,抢购车票有章法 确认订单再付款,白条赊购慎使用 提升额度莫轻信,网购预付有风险 正规渠道很重要 如网民接到96110电话,请立即接听。

手机版|南昌530论坛

GMT+8, 2024-11-8 06: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