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云卿传》原文: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户阒然,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帅、漕复命,浚拊几叹曰:“求之不早,实怀窃位之羞。”作箴以识之,曰:“云卿风节,高于傅霖。予期与之,共济当今。山潜水杳,邈不可寻。弗力弗早,予罪曷针。”
《宋史•苏云卿传》译文:
苏云卿,南宋汉州广汉(今四川广汉县)人,来到豫章的东湖,修筑庐舍居住在那里。(生卒年不详),苏翁以耕田种菜,织布编鞋为生。他身长七尺,美髯垂胸,少言寡笑。 苏云卿见南昌东湖水面辽阔,草洲清悠,便在百花洲上结庐隐居,以清贫高洁为荣。他披荆畚砾,开圃耕作,锄耘、培壅和灌溉都很有章法,蔬菜种得很好。既使是隆冬酷暑、草冻土焦之时,他的菜圃内也从不缺菜。他种子的蔬菜除少量自食外,大部分都卖给菜商小贩,而且从不二价,所以卖得特别快。
他还在种菜之暇,常于夜间织草鞋卖,以补生活之用的不足。他织的草鞋与众不同,鞋帮纳得很紧密,又用皮草作梁,使草鞋结实好穿,贫苦市民争相购买。因为他人勤价实,蔬菜和草鞋都畅销无滞,所以从无柴米之忧。他在灌园之隙,或闲门高卧,或危坐终日,人们感到他的行为有些古怪,把他看成是一位奇人。苏云卿与近邻虽相敬如宾,交友也不分贵贱,却也很少向世人透露自己的身世,人们只知道他姓苏,便称他为“苏翁”。
苏翁年轻时,与张浚为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广揽天下名士。派人骑著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通知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卿有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拜望他。一定要为我把他给请出来。’
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他家的菜园中。这时,老人正拿著锄头在干活,没有注意他。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老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便请他到屋里去。屋里很干净,一尘不染。案上有《汉书》二册。客人恍然大悟,心想,这个老人一定是苏云卿了。不一会,汲泉煮茗,两人谈得很投机。客人便问老人的老家在何处?回答说:‘广汉。’‘张德远与您老同乡,您认得吗?’回答说:‘认得。’客人又问:‘你觉得张德元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贤人。不过,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客人站起来说:‘张公叫我请您去与他共济大业。’于是便把书信和礼物放在案上,一定要请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回去。苏云卿推辞,说他明天一早登门拜望客人。
第二天,官府派人来迎接苏云卿,只见门户紧闭。推门进去,书信尚未拆,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已经不知去向了。后来有人在昆仑山遇到他,看见他正在采药,非常逍遥,快乐自在。
补充资料:
苏圃的主人苏云卿,广汉(今属四川)人,南宋绍兴年间隐居于东湖的东洲上。在洲上种菜织草鞋度日。当朝丞相张浚(就是与岳飞一道抗击金兵的著名将领)是他少年时的同乡好友,评价苏云卿为“管乐之才”,派人携书函金币邀他去京城共济大业(说白了就是做官),苏无法推辞,只好约定日期前往。谁知到时官府派人迎请苏老先生时,却见“书币不启,家俱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后人赞其高洁,将其居住的小洲称为苏公圃。
南宋苏云卿,广汉人。宋高宗绍兴年间,来到豫章乐湖旁隐居,人称苏翁。苏翁整年身穿麻布衣,足登茅草鞋,开荒辟地,以种菜为生,还时常周济别人。他年轻时与张浚结为布衣之交。张浚做宰相后,派转运使带着钱财与亲笔信,去请苏云卿到京城作官,并嘱咐:“苏云卿不是短短一封书信,就可以请来的。”于是,转运使来到苏家,只见门窗已全部封死,张浚所赠钱物与亲笔信原封不动,而苏云卿不知去向。
苏云卿年少时与同乡张浚为布衣之交。
张浚后来做了宰相,广揽天下名士。曾派人骑着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通知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有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去拜望他。一定要为我把他给请出来。”
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他家的菜园中。苏云卿只顾挥锄翻地,并不与帅漕答话。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云卿问:“客人从哪里来?”并请他到屋里去叙话。茅舍虽简陋,但一尘不染,十分的洁净,室内只有土锉竹几,木案上有《汉书》二册。帅漕恍然大悟,心想:这位老人一定就是苏云卿了。
苏云卿为客人汲泉煮茗,寒喧数语之后,帅漕问:“老人家家乡在何处?”
苏云卿回答:“广汉。”
帅漕又问:“张德远也是广汉人,您认得吗?”
苏云卿回答:“认得。”
帅漕接着问:“您觉得张德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苏云卿:“贤人。不过,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说到这里,苏云卿才猛然注意到帅漕的相貌和服饰,反问道:“德远现为何官?”
帅漕立即起身,表明身份,说明来意,并送上张浚的书信及金钱礼品。
苏云卿显得有些不悦,鼻间也隐隐作声,像是在责怪张浚暴露自己的行踪。苏云卿佯装答应,说:“来日一定专程拜访。”
第二天,官府派人前去迎接,却见户门紧闭。推门进去,发现书信尚未拆封,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却已不知去向了。
南宋汉州广汉(今属四川)人。隐士。少与张浚为布衣交。绍兴间,隐居豫章(今江西南昌)东湖,种蔬织屦以自给,人称“苏翁”。张浚为相,以书函金币命江西安抚使,转运使邀其共济时艰,届期请同行,不知所往。
苏云卿,四川人。南宋文人。绍兴年间来到南昌,在东湖畔结庐定居,无心入仕,其高风亮节,世间称颂,被尊称为“苏翁”。南昌盛景百花洲的苏圃,即为纪念苏云卿而得名,临近的道路被命名为苏圃路。(明)李庭贵编南州高士襍纪,苏云卿逸事 广汉人苏云卿,来到豫章的东湖,修筑庐舍居住在那里。人们称呼他为‘苏翁。’苏翁以耕田种菜,织布编鞋为生。苏翁年轻时,与张浚为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广揽天下名士。派人骑著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通知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卿有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拜望他。一定要为我把他给请出来。’
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他家的菜园中。这时,老人正拿著锄头在干活,没有注意他。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老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便请他到屋里去。屋里很干净,一尘不染。案上有《汉书》二册。客人恍然大悟,心想,这个老人一定是苏云卿了。不一会,汲泉煮茗,两人谈得很投机。客人便问老人的老家在何处?回答说:‘广汉。’‘张德远与您老同乡,您认得吗?’回答说:‘认得。’客人又问:‘你觉得张德元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贤人。不过,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客人站起来说:‘张公叫我请您去与他共济大业。’于是便把书信和礼物放在案上,一定要请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回去。苏云卿推辞,说他明天一早登门拜望客人。
第二天,官府派人来迎接苏云卿,只见门户紧闭。推门进去,书信尚未拆,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已经不知去向了。后来有人在昆仑山遇到他,看见他正在采药,非常逍遥,快乐自在。
再望墙壁之上,有题诗一首:
多年别作一番风,谁料声名达帝聪;
自有时人求富贵,莫将富贵污苏公。
帅漕复命后,张浚抚案叹息,说:“吾悔求之不早,实怀窃位之羞!”并作箴(一种规劝告诫的文体)一首:“云卿风节高于傅霖,予期与之共济。当今山潜水杳,邈不可寻。弗力弗早,予罪曷(意思是:何不)缄。”” 据说,后来有人在昆仑山遇到过苏云卿,看见他正在采药,非常逍遥自在。
苏云卿为什么不愿与张浚同朝为官,为国效力呢?明初国子祭酒胡俨认为:“致君泽民”也是苏云卿的本心,然而“时命不偶,道不可行,才不能展,势不可为,功不能立,于是遁迹山林——”
苏云卿为什么要选择南昌东湖作为隐居之地呢?这是因为他仰慕徐孺子的遗风。胡俨认为,徐孺子是东湖的孔明,而苏云卿则是东湖的孺子。
在论及苏云卿的人品时,明朝黄文皇的看法与胡俨一样。黄文皇认为“苏公之才可以济一时,而遭遇不偶附德远,则不能竟其才。远德远,则有以独全其节。”“苏公自成苏公之品,不必与德远遇。道有合之则两伤,而离之则各成其美者”。据记载,宋高宗用人失当,张浚为相仅有两年,就是苏云卿入朝为官又能任职多久呢?因此,黄文皇认为,苏云卿不入朝,也是明智之举。
仰贤名,后人建祠祀苏公
苏云卿在南昌东湖隐居了二十年,离群独居,自力耕生,不攀附权贵的精神,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敬重和仰慕,很多人游东湖百花洲时,都要到苏圃旧址追思凭吊,留下许多诗词,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南宋嘉定12年(公元1219年),隆兴(南昌旧称之一)知府真德秀,访云卿旧圃时的赋诗:魏公(张浚的封爵)孤忠如孔明,只手能支天柱倾;苏公高节如子陵,寸胶解使黄河清。等是世间少不得,问津耦耕各自适;后来未可轻雌黄,两翁之心秋月明。
明朝正统7年(公元1442年),巡按御史张仲益从府志中看到有关苏云卿隐居东湖种疏之事,高兴地说:“是可以表世砺俗!”于是他与几位同僚商量后,决定在苏圃旧址上建苏公祠。邑中尚礼之士伍百逊、秦本武、秦文伯、李复初、万邦奇、徐尚文、魏友良、叶原中、叶景良九人,也各自出资购买建材,招募工匠。正统7年5月,工程动工,塑苏公肖像,置于湖云烟水之中,远近学子瞻望苏公像,不由心中顿生敬意。人们纷纷赞扬张巡按景行先贤,发潜德之幽光,使苏翁的清风高节和徐孺子一样可以垂于后世。
以前,在东湖之上,苏公亭与吏隐亭、孺子亭三亭并立,黄文皇曾与同学数人在这里讲学。后来经过战乱,三亭俱已被毁。在苏公亭毁后二十年,帅臣严公又在旧址捐赀 石鸠工程材,不久便使新亭立于湖中,亭内有田汝耘碑,因岁月已久碑上文字漫漶不清,只剩碑尾铭文尚可辩认:
——湖中央,谁为子堂,谁摹了像,更为子衣裳。湖水泠泠,见子之肺肠。渚有兰芷,撷子之芳。天日明明,下临煌煌。美一方,美一方,子生贫贱,卒镬此所。俾富贵,览之思故乡。
清朝乾隆年间,江西巡抚海成又改亭为祠。同治初年,又改祠为亭,与孺子亭一样得以修复。诗人杨(后土)有新乐府《灌园叟*苏云卿》一首:
苏云卿,吾故人,剌吏如 ;
苏云卿,灌园叟,一卷汉书常在手;
束帛蒲轮待明日,不披羊裘君不识。
诗人熊洪也有赞诗:
学圃前贤事,因君圃得;一锄烟雨适,双履水云轻。宋代园林梦,张书天上情;凿坏兼抱瓮,无可著先生。
【原文】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
【译文】
苏云卿与张浚曾是“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派人骑着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嘱托豫章的官员说:“苏云卿是我的老乡,是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隐居江湖许多年了。最近听说在你们那里种菜。他的高风伟节,不是简单一封信就能屈致的,希望你们亲自到他家去拜访他,一定为我将他请出来。”
豫章的官员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
幸——表敬,副词
亲——亲自
造——造访,拜访
其——他,苏云卿
庐——茅庐,苏云卿住的地方
致——招引,使达到,此处是请出来,请苏云卿出山
【原文】
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好像不是曷)。
【译文】
客人见水到渠成,该是说正题的时候了,于是起身,告以实情:“张公派遣我们前来请您出来,共济大业。”于是取出丞相的书函金币放在桌子上。到这时苏云卿方才恍然大悟,似乎后悔刚才言语有失,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客人极力请求菜翁和他们一同乘车回府,菜翁肃然推辞到:“现在不行,明天一定与你们同去拜访张丞相。”
力——极力
辞——推辞
期——约定时间
诘朝——明〖天〗;翌〖日〗
期以诘朝——放到一起可以理解为,约定明天早晨(做什么)
谒(ye)——拜见,拜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