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回复: 2

关于诗歌的逸闻趣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1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悬赏15金钱已解决
关于诗歌的逸闻趣事

请帮这位来到南昌知道栏目的网友解答此问题,谢谢!

最佳答案

查看完整内容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 ...




上一篇:有哪些古代著名散文文学作品
下一篇:江南最著名的四个塔是什么
发表于 2015-4-11 17: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生心系唐朝东都洛阳。他为官时多次赴洛游览,晚年更是退隐洛阳达十八年之久,直到老死洛阳履道里,葬于龙门香山寺。现在白氏子孙多居于洛阳,白居易那些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洛阳人更是耳熟能详。  一、长安米贵  白居易自幼勤于读书,学习刻苦,他学习不仅时间抓得紧,而且功夫下得深。据说,白居易念书念得多,连嘴唇的皮都磨破了,生了很多的口疮,但是他并不因此中断。他写字写得多,连手臂上也磨起了一层很厚的老茧。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白居易很早就成名于世。  白居易十五岁那年,到长安游学,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带着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学者顾况的府上拜访求教。顾况是名冠天下的学者,他见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后生前来拜访,未免有轻视之心。当他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时,对着眼前的少年,看了好一会,才开口说道:“京城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但顾况毕竟是个学者,他还是认真阅读了白居易的文稿。当顾况看到开篇第一首诗歌《芳草》时,不由肃然,他信口读出声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将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不由赞叹道:“我以前认为现在没有大手笔来继承前世的大家,今天看来,我是错了。刚才,我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这句戏言是一语双关,认为你在长安站住脚并不容易。看来应该改一下了。”顾况停了一下说:“长安虽然米贵,但你居之甚易!”  白居易得到名士顾况的称赞以后,名声大震。他很快步入仕途并有了一番作为。  二、退居洛阳  在官场沉浮三十年后,白居易终于萌生退隐之意。在他52岁那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退隐洛阳。他筹钱在东都洛阳履道里,买下一所官僚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我庐心便足”的夙愿。  传说,白居易的宅第占地约17亩,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一,竹占九分之一,屋占三分之一。宅中有两片天竺石,一对华亭鹤,宅中有一园,名叫“大宇寺园”,园内有一池,植竹千余竿。但宅第刚收拾好,朝廷又诏令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  之后数年,虽间或归洛,与朋友交游,但都时日不多。直到58岁那年,白居易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他感慨以歌:“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从此,一直在洛阳居住达十八年,直至病死。  三、开八节滩  白居易退居洛阳的时候,龙门伊阙的河道比较危险,河床不平,时不时有“剑棱”怪石突出水面,有堆积的卵石阻碍水道。来往船筏常触石遇险。人称此地为“八节滩”。  白居易常到龙门香山寺,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他时常见到船公下水推船过滩的事情。特别是寒冬时,刺骨的顺河风吹着,船夫们赤脚踏碎薄冰,抖着身子弓腰推船前行。诗人为此难过得落下泪来。有时甚至彻夜难眠,听着船夫们饥寒交加的哀叹声发呆。他想:一定要修好这条水路,为百姓们解除忧苦。  唐武宗会昌四年,已经73岁的白居易碰到朋友悲智僧,说到修水路事,三人志同道合,便携手实施计划。他俩走乡串户,四方游说,劝有钱的人家出资,劝贫穷的人家出力。筹集的经费不足,白居易不仅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还忍痛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皮袄,卖掉了为朋友元稹写墓志铭时元家赠送的银鞍玉带。  八节滩终于修通了,船筏可以畅通无阻。诗人高兴得意气风发,“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欢喜偈》)”他还挥笔写下《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其中一首道: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伊阙险阻变坦途,穷船工世世代代不忘诗人的恩德。在现今的龙门大桥未修以前,河西岸的白姓人过河到琵琶峰为诗人上坟时,只要说声是诗人的后代,船工马上会笑颜迎送,免收船费。  四、香山九老  传说,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70岁以后在洛阳来往最多的老朋友有六位,他们是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六位老人,年龄均已超过70岁。加上白居易共七位老人。他们多次在白居易的府第和龙门香山寺聚会,宴饮赋诗,欢度晚年。因此,他们自称“七老会”,成为当时东都洛阳最有影响的先贤集会,白居易曾专门写文记述。他在诗序中写道:“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余亦次焉。偶于弊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此成诗记之,传好事者。”  后来,学识渊博、德高望众的僧人如满和当时已经136岁的诗人李元爽也加入了七老会,成为九老。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很低,九个古稀以上的老人经常聚到一起,而且既有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又有世人景仰的的百岁高僧,更有洛阳有史以来最长寿的老人,因此,他们的聚会更加有传奇色彩,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们为“香山九老”。他们饮酒赋诗,成为洛阳的佳话。白居易的朋友,曾为他们的聚会画了一张“香山九老图”。  千百年来,“香山九老”的聚会,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五、墓临绝地  白居易不幸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病逝。临终前,他遗嘱葬于龙门香山寺高僧如满和尚的墓侧,永与洛阻龙门山水为伴。家人遵遗嘱,将他葬香山琵琶峰。传说当时凡来洛阳经过龙门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远至日本、朝鲜的使者,近到洛阳居民,都要到白居易的墓前洒酒颂诗,以示怀念。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白居易的读者。  到过香山的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白居易墓临绝地。  传说白居易在长期的官场坎坷中,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了晚年,诗人冷淡仕途,寄情于山水。从局外冷眼相观,更认识到宦海的险恶。因此,他对仕途彻底失望了。而且,他还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去官场空耗生命。于是,诗人交待自己的后代:从今后,要代代相传,不要再出去做官。他还研究了风水,看到琵琶峰前面陡峭,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块葬人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
发表于 2015-9-5 1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头雾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如需要(删违规/投诉/建议/赞助等)请联系

本论坛所有来帖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青山湖畔|南昌论坛立场。
网警提示:网络刷单是违法 切莫轻信有返利,网上交友套路多 卖惨要钱需当心,电子红包莫轻点 个人信息勿填写,仿冒客服来行骗 官方核实最重要,招工诈骗有套路 预交费用需谨慎,低价充值莫轻信 莫因游戏陷套路,连接WIFI要规范 确认安全再连接,抢购车票有章法 确认订单再付款,白条赊购慎使用 提升额度莫轻信,网购预付有风险 正规渠道很重要 如网民接到96110电话,请立即接听。

手机版|南昌530论坛

GMT+8, 2024-12-19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