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南昌530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其中,公募基金启动了“亿元购基”计划,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也竞相成立资管产品,为上市公司高管增持提供便利。而对上半年热炒的互联网+概念,多家基金公司也纳入自购计划,工银瑞信和国泰就申购了旗下的互联网+概念基金。
上周,力度罕见的多部门联合护盘,使得A股在最后两个交易日实现惊天反转。市场主力之一的银行、券商、上市公司、公募、私募等机构,也纷纷展开了提供流动性支持、增持、自购旗下基金等手段来共同维护市场稳定,这一来自多层面的护盘行动堪称史上最强A股保卫战。
其中,公募基金启动了“亿元购基”计划,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也竞相成立资管产品,为上市公司高管增持提供便利。在这一片“买买买”之声中,普通投资者又能寻得哪些投资良机呢?且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调查。
7月4日以来,公募基金联手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自购浪潮。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84家基金公司准备出资26.87亿元,积极申购旗下的偏股型基金。
自掏真金白银,且购买产品锁定1年甚至3年,基金公司自然要从中长期角度来考虑投入产出比,那么这84家基金公司的自购计划中,有哪些产品值得投资者关注甚至跟随?规模前十大基金公司又在扫货哪类产品呢?经过深入调查和梳理,《每日经济新闻》理财部(公众号:火山财富“huoshan5188”)为您全方位呈现这一罕见的自购计划。
自购新基金占近两成
仔细梳理这84家基金公司的自购方案不难发现,其对近期新发或正在发行的基金格外热衷。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除尚未公布具体申购方案的公司外,共有19家基金公司的方案中,涉及公司近期发行的新基金或成立不久仍处建仓期的次新基金,申购金额不少于4.85亿元,占总金额的比重不少于18%。
率先推出自购方案的广发基金,就拟购买最新发行的广发改革先锋灵活配置混合;另外,还将申购刚在6月25日成立的广发中证全指能源ETF联接基金。
管理规模最大的天弘基金,在其1.6亿元的自购计划中明确,将出资1.1亿元固有资金认购“容易宝”系列指数基金即将陆续发售的11只,每只基金各认购1000万元,并承诺至少持有三年以上,新基金自购资金占比接近7成。
今年势头强劲的汇添富基金,在其5000万元的自购计划中,将用2500万元申购汇添富国企创新成长基金。银华基金在拟自购的9000万元基金中,拿出4000万元认购近期拟发行或设立的偏股型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一年以上。
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中,九泰基金打算认购新发的九泰锐智和九泰锐富等权益类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一年以上。创金合信和永赢基金公司也将自有资金投向了公司即将发行的第一只偏股型基金。
显然,经过三周的大幅调整,不少个股已经“跌出价值”,新基金6个月的建仓期,将有足够时间判断未来市场动向,从而迅速建仓更为有利的品种。除基金以外的其他实力机构和顶尖牛人也会瞄准这些品种,为披露其持仓最新变动,打好A股反击战,微信公众号“鑫火山财富(xinhs5188)”已于7月11号推出《决战牛市下半场》系列资讯产品,投资者可重点关注。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市场人士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表示,“新基金建仓的时机比较好,可能借机抄底。”不过,也有部分基金市场人士认为,新基金发行在上半年狂飙突进后,近期遭遇困境,部分新基金已延长募集期,上海一基金公司更将旗下基金的募集期延长至9月22日,用足3个月的发行期。
基金公司自购新发产品,往往被视为与投资者利益共担的一种决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对后市看法,因此也具有较强的广告效应。此外,从历史来看,一些投研实力不强的新基金公司自购新品也未必有好的业绩效果。
蓝筹指数基金成主要目标
从投资风格来看,蓝筹指数基金及主打蓝筹风格的基金同样是基金公司本次申购的重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共有24家基金公司申购了自家的蓝筹ETF;申购的热门品种多集中在沪深300、上证180、上证50等。
大型基金公司方面,广发基金自购名单包含了广发沪深300ETF、广发中证全指金融地产ETF联接基金等,合计耗资3000万元。南方和银华基金均耗资5000万元,分别投资南方沪深300ETF联接基金和银华上证50等权ETF联接基金。工银瑞信的5000万元自购计划中,拟将2000万元分给工银瑞信沪深300指数基金。嘉实也出资1000万元购买嘉实沪深300ETF联接基金,华夏则自购华夏上证50ETF联接和华夏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
拥有蓝筹ETF的中小型基金公司也不例外,申万菱信的4000万元自购计划中,拟拿出3000万元申购申万菱信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国金通用的1800万元自购额度,则由国金通用沪深300指数和国金通用上证50指数基金平分。另外,中海、长安、长城、富国等多家基金的自购名单也有蓝筹ETF身影。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公募人士表示,由于前期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流动性近乎衰竭,有些基金为备足流动性,被迫卖出流动性较好的蓝筹股,导致其跌幅不小。部分AH股品种,原本H股估值比A股更便宜,但经过前期下跌,两边股价发生逆转甚至持平,A股蓝筹股机会显现。
有沪上公募基金经理指出,经过本轮深度下跌后,中小创一定会进入分化阶段,很难再现价值与泡沫齐飞,而蓝筹股也具备很强的估值优势,可以和中小创在未来的市场风格中争取一席之地。“主打蓝筹股的指数基金将会是很好的抢反弹利器。就目前点位来看,蓝筹股的长期投资价值已经显现。”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表示。
大公司青睐医疗主题
在主题型基金方面,84家基金公司的自购方案中,医疗、国企改革、互联网+等三大主题位居申购前列。
在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有一半都申购旗下的医药主题型基金。具体来看,嘉实基金耗费1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了嘉实医疗保健;天弘4000万元申购的4只指数型基金中,包含天弘中证医药100指数基金;华夏7000万元申购的老基金中,有华夏医疗健康混合;南方使用1000万元申购了南方医保基金。
此外,招商医药健康产业基金被纳入招商基金的自购对象;国泰基金投入1000万元申购国泰国证医药卫生指数基金;德邦基金出资的1000万元,则在德邦优化配置和德邦大健康基金中二选一。
从A股历史来看,医药股向来是牛股集中营之一,鉴于人口老龄化及健康产业未来发展,医药股前景也一直备受基金公司重视。
而对上半年热炒的互联网+概念,多家基金公司也纳入自购计划,工银瑞信和国泰就申购了旗下的互联网+概念基金。此外,广发和汇添富申购了自家的国企改革主题基金,国投瑞银则用1000万元申购国投瑞银锐意改革基金。
从公司来看,南方基金对主题型基金颇为看好。在其1亿元的自购方案中,分别有1000万元用于申购南方医疗、南方中国梦、南方创新经济、南方新优享和南方高端装备基金,共计5000万元。
可跟进“蓝筹+绩优+主题”组合
通过对上述自购方案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基金公司的投资组合可归纳为:蓝筹指数基金+绩优基金+主题型基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为工银瑞信、南方、嘉实、国泰等。
显然,自购基金的选择来源于基金公司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投资者也可依据这一组合构建自己的权益类基金投资方案。在蓝筹指数基金方面,除沪深300、上证50等传统指数基金外,近年来一些蓝筹风格的行业主题基金也逐渐增多,如金融、地产、煤炭等,投资者可根据市场风格选择相应的指数基金。一旦市场转暖,指数上扬,该类基金可视为抢反弹的理想工具。
此外,作为各家基金公司的精品,绩优基金也是本次申购的重点之一。比如,近两年业绩突出的宝盈基金,在其5000万元的自购额中,1000万元申购旗下明星产品宝盈新价值。国投瑞银则申购旗下老牌绩优基金国投瑞银策略精选和今年业绩较为突出的国投瑞银美丽中国。益民基金通过其子公司申购旗下优质基金益民服务领先。不过,富国基金并未选择今年领跑的富国低碳环保,而是从长期业绩角度出发选择了富国研究精选。
主题基金方面,近年来国企改革、高端装备制造、一带一路等主题都十分受投资者欢迎。在主题基金的挑选中,投资者更应从大方向来把握,特别是本次基金公司自购方案中偏爱的“医疗、国企改革和互联网+”三大主题,应给予足够重视。
投资者通过构建“蓝筹指数基金+绩优基金+主题基金”的组合,进可攻退可守,有望获得较为稳健且乐观的收益。
《《《
推资管
抢食上市公司 增持计划机构靠“三招”
◎每经记者陆慧婧
自证监会发出鼓励大股东及董监高增持号召,短短数日,多家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迅速启动相关资管计划业务,目前已有项目火速落地。为争抢上市公司资源,拓展新业务,除了比拼速度,资管机构纷纷降低门槛,更有甚者打出零管理费的广告。
不过,对于同时燃起的银行配资业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资管机构态度分化:有机构表示,是否配资取决上市公司需求;也有机构仍在等待监管层细则指引。
拼速度降门槛零费率
“我们正在梳理最近6个月有过减持行动的上市公司名单,然后前去咨询是否需要相关的增持服务。”近日,有券商资管总部投融资总监透露,目前正和多家上市公司接恰。
近日,证监会发布通知规定,在6个月内减持过本公司股票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监高,通过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定向资产管理等方式购买本公司股票的,不属于《证券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禁止情形。通过上述方式购买的本公司股票6个月内不得减持。该规定也为券商、基金子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途径。
A股反弹,股价回升,能否配合上市公司迅速推出资管计划,是各类资管公司比拼的重点。据记者了解,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资管)相关业务流程大致在5个工作日左右,目前已有一单项目成立;华泰证券资管声称,通过其定向资管计划可三天完成;也有基金子公司人士强调,“项目谈完当日可以确定法律合同,次日可以打款,打款之后第二天就能成立。”
门槛、价格是除速度之外的另外两个法宝。“现在上市公司增持的定向资管计划不设门槛。”东方资管人士称,以往定向资管计划门槛设在3000万是考虑公司成本,现在更多强调支持监管政策。平安证券也对媒体表示,将设立“信心增持”特别资管计划,其中定向资管计划将不收取管理费。
不过,有基金公司人士在打出此类资管计划的广告后,不到半日又悄然删除。“券商才是这类业务的有力竞争者,我们只是喊喊口号。”该基金公司人士判断,券商有上市公司资源,业务可以很快开展,“不用一两周时间,上市公司高管增持业务就会被市场瓜分完毕。”
在一位基金子公司项目经理看来,除了券商有投行资源,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占据银行端资金优势,也是可迅速切入此类业务的资管机构之一,其他资管机构则优势欠缺。
增持资管计划隐现配资
三周的千点回调让A股经历了剧烈去杠杆的阵痛,但在推出上市公司增持计划的过程中,配资随处可见。
“针对上市公司增持的资管计划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若是采取配资加杠杆的方式,则是上市公司资金做劣后,银行资金优先级,资管机构在其中提供通道加杠杆的作用。”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在介绍该公司上述资管计划时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翻阅多家资管相关业务广告时发现,按2:1配资、融资成本8%,是目前通行标准。
“民生银行是1:1,宁波银行是1:2。”有券商资管人士介绍目前银行配资比例。宁波银行工作人员此前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了具体操作流程,优先考虑优质上市公司,特别是主板公司,中小板择优考虑,创业板个案个议,具体视公司财务指标、公司流通市值等情况而定。“有负面新闻的,利润亏损的,还有ST的,都不做。”
不过,也有部分资管机构对配资加杠杆态度谨慎。有券商资管人士表示,暂时未考虑做配资的结构化设计,仅做一对一的定向资管计划。“证监会公告中提到的只是定向资管计划,若是在产品设计中加上配资,则需要做一对多的资管计划再嵌套定向资管计划,监管层是否穿透计算人数目前仍未确定。”
一位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副总也表示,公司目前相关业务还未开展。“公司对上市公司增持计划可否配资仍有分歧,还在等监管层细则或窗口指导意见。”
<p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上一篇:上周国务院各部委重量级救市政策盘点:四大角度18项措施下一篇:无视A股反弹 沪股通连续6日净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