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为太原守备司令
所谓“变形”, 是相对于“常形” 而言。“常形” 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 “变形” 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 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 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 这种“变形” 虽然怪异, 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 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 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 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 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 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 艺术上关于“变形” 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 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 分析道: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 无乃太细长乎? 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 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 他说: “‘四十围’‘二千尺’者, 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 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 则过矣。” 其实, 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 甚多, 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 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 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 观念。
宋元以来, “变形” 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 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 白表奸诈, 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 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 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 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 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 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 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 有的画成圆弧线, 传达出“白眼看天” 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 美学的本质, 是对于传统道德, 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 是人性的高标, 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 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