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回复: 2

禤在百家姓排第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6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悬赏33金钱已解决
该姓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请帮这位来到南昌知道栏目的网友解答此问题,谢谢!

最佳答案

查看完整内容

  禤姓[禤,读音作xuān(ㄒㄩㄢ),亦可读作qiān(ㄑㄧㄢ)] 姓氏起源: 一、 有种说法禤姓起源于黄帝之后北宫禤,其后裔被封为在商朝时封有两个方国,一个在山西长治市的境内,另一个在山东地郓城。周代商之后,两国的人都以国名为姓。 二、 另一种说法立禤字是为纪念先祖南越王赵佗。因为其郡望是南越郡,俗称南粤堂,有人便据以猜析。示:王者也,王者的讲话、发文称示;四:代指四海,羽:代指王者的龙袍。 三、 源于帝 ...




上一篇:0791 88506216是哪里的电话
下一篇:有没有内部人士帮我查查运单号为7100102900的圆通快递详细物流信息。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3: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禤姓[禤,读音作xuān(ㄒㄩㄢ),亦可读作qiān(ㄑㄧㄢ)] 姓氏起源:   一、 有种说法禤姓起源于黄帝之后北宫禤,其后裔被封为在商朝时封有两个方国,一个在山西长治市的境内,另一个在山东地郓城。周代商之后,两国的人都以国名为姓。   二、 另一种说法立禤字是为纪念先祖南越王赵佗。因为其郡望是南越郡,俗称南粤堂,有人便据以猜析。示:王者也,王者的讲话、发文称示;四:代指四海,羽:代指王者的龙袍。   三、 源于帝王赐姓:“禤姓系封建帝王所赐的一个姓氏,禤姓始祖纯旺公系东汉爱国名将马援的裨将”。   四、 第四种说法,说禤氏祖先在元明之际,为避白莲红巾军,隐居乡野,以避灾祸。   五、 禤氏元代以前是武宗,即将门之家,在明洪武年间从军归户,报户主籍而取禤姓。立禤字为姓是为了纪念将军祖先之意,即以古代将军的“示”字旗为禤字的偏旁,禤字右上角的四代指将军背后的四面令旗,右下角的羽代指将军的铠甲。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禤氏起源于黄帝之后北宫禤,其后裔在商王朝时期封有两个方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这两个小方国也随之灭亡,国人向四处迁移,后来迁移到齐国境内,居于今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野鸭屯。后在战国末期随着躲避战乱的迁徙大流向长江以南迁移,当时南迁的一百四十三个姓氏族人中,禤氏赫然在列。   该禤氏一支移居于广东南雄珠玑港一带,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又由南雄珠玑港迁居广州府属南海三都丰湖坊,后再分迁居于福建、三水、清远等地。明朝永乐年间,,后。   明朝永乐年间,居住于广东三水等地的该支禤氏族人又因经商而留居于广西横县,后因避兵祸又有迁居灵山,或出任广西为官等原因,而逐渐迁到广西上思地区扎根定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xuān(ㄒㄩㄢ)。       第二个渊源:源于赐姓,出自东汉初期汉光武帝给将领纯旺的赐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相传:禤氏系封建帝王所赐的一个姓氏,禤氏的得姓始祖叫纯旺,系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裨将。   在汉光武帝刘秀执政时期的东汉建武十七春(公元41年),纯旺随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纯旺、黄万定(均为山东青州人),授命为马援大军的前锋,因戢功卓著,于次年得胜还军,马授将纯旺、黄万定等人之战功一一申报皇上。   汉光武帝很高兴,召见了纯旺,当面给予封赏。刘秀问道:“你的功劳可是不小呀,想当个什么官呢?”憨厚的纯旺一时想不出官阶名称,便说:“那就请皇上封个大大的官儿给我当吧”。   当时不知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发音不同,抑或皇上听走了耳,结果把“大大”听成“代代”。   当时汉光武帝心情特好,当即说:“好!你要当个代代官吗?那就封你为平夷大夫,钦州世袭时罗都总守。”汉光武帝接着说:“这与一般类似此官阶的人不同啊,你可以有事随时入朝面君陈奏。现赐你朝服一套,穿起来,出入朝门通行无阻。”一旁的宦官就将装在盒子里的一套武将朝服递给了纯旺。   纯旺受到封准后,突然想到自己原是放牛娃出身,别人都说他姓牛,实际上有名无姓。若能得到皇上开金口赐个姓,也是极其荣幸的,因此,便又奏请赐个姓氏。   刘秀便赐他姓“禤”,从此,禤氏一族出现了,纯旺就是该支禤氏的鼻祖,禤纯旺后来世袭镇守南疆,后裔子孙世居于广西防城地区,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qiān(ㄑㄧㄢ),明显不同于其他禤氏族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早期南越王赵佗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赵佗,公元前?~前137年待考,恒山郡真定人(今河北正定),秦王朝的著名将领。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即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秦末汉初(公元前203年/公元前203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成为南越国第一代南越王,公元前203~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以后“赵佗归汉”,使整个岭南地区正式列人中国统一的版图。   以番禺为国都,将原任嚣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增筑为周长十里赵佗城(今广东广州中山四、五路一带),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提倡与中原通商,活跃经济,发展生产;推行民族和睦政策,协调越族人内部各族之间关系,与民休息。   西汉王朝于(公元前206年)建立后的西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臣陆贾出使南越,承认南越为汉王朝诸侯国地位和南越王的称号。   西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病逝,吕后当政。她对南越采取“别异蛮夷”政策:下令边关互市之地禁止向南越出售铁器和农具,马牛羊等牲畜只能出卖雄的,禁止卖雌的,以使其无法繁衍等。当时南越正处于开发阶段,吕后的措施直接阻碍了南越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原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此,赵佗曾三次遣使到京城长安,要求取消禁令,但均遭拒绝,使者也全被扣留;以后又听说他在北方父母的坟墓被掘,亲属被捕受罚,遂与汉朝断绝来往,自称“南越武帝”,用天子礼仪,乘黄屋左纛,同时出兵攻打汉长沙王属地,与汉朝对峙。   吕后派周灶、陈濞率军征讨,但到南岭边境,军中瘟疫流行,汉军无功而返,赵佗扬威南陲。以后,赵佗交结闽越、西瓯等族,势力扩展到东南万余里,汉文帝即位后,对南越实行安抚政策,为赵佗在真定的祖坟置守邑,岁时祭祀,征召他的宗亲昆弟,给予尊官厚赐,又派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放弃帝号。经过谈判,双方言归于好,赵佗同意放弃“武帝”谮称,重新臣服于汉。   汉武帝刘彻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后,南越王赵胡谨奉藩职,并遣太子赵婴齐到长安为天子宿卫。赵婴齐娶汉女邯郸樛氏,生子赵兴。后赵婴齐回国继承王位,但仍想保持南越对汉朝的独立性。汉武帝屡次遣使要他入朝,赵婴齐均称病不往,只派其子赵次公入侍。   赵婴齐逝世后,赵兴即位,樛氏为太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使者安国少季宣谕赵兴与太后入朝,与内地诸侯王一样;同时令卫尉路博德率兵屯驻桂阳(今广东连县),接应使者,以示威慑。樛太后欲倚汉威,与安国少季私通,劝赵兴举国内属,赵兴年少,听从其意见,于是通过使者上书,愿列位同内诸侯,三年一期,废除汉与南越边境上的关口。汉武帝闻报大悦,赐赵兴南越丞相银印及内史、中尉、太傅印,其余官吏由赵兴自置;并在当地推行汉法,改其旧制,废除黥、劓等肉刑,令使者安国少季留镇南越。赵兴与太后整理行装,准备入朝,但此举遭到丞相吕嘉的反对。   吕嘉在南越任三朝丞相,其宗族任长吏者有七十多人,势力很大;其男皆娶王室女子,其女全嫁王室男子。吕嘉害怕归附汉朝后,自己的权势地位会受到削弱,南越诸大臣也害怕内附会失去既得利益。吕嘉多次谏止赵兴内属,未获成功后便图谋叛乱。赵兴与太后恐被吕嘉所制,便与安国少季密谋在宴会上诛杀吕嘉,因安国少季临事怯懦而失败,双方关系紧张。   汉武帝闻知此事后,并没有引起重视,仅派大将韩千秋与樛太后的弟弟樛乐率两千人入南越援助。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农历4月,吕嘉通令南越全国公开叛乱,与弟弟率军攻进宫中,杀死赵兴、樛太后及安国少季,遣人告知苍梧的越族秦王及其所属郡县,立南越明王庶子赵越之妻所生之子、术阳侯赵建德为王。又下令边邑开道给食,诱汉军深入,将韩千秋所部全军歼灭,并发兵守住边塞要地。   汉武帝闻报后大怒,抚恤了韩千秋、樛乐的家属,封韩延年为成安侯、樛广德为袭侯;并下诏赦免罪人为士卒,征发江淮以南水师十万征讨南越。同年秋天,西汉王朝遣四路大军汇攻南越都城番禺。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农历10月,楼船将军杨仆率军数万先破番禹城北要塞石门,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会师后,分别从东南、西北两面,攻破番禺。吕嘉与南越王赵建德乘夜率数百人入海,路博德率汉军一直追赶,最终将其擒获。   闻汉兵到,南越国的苍梧王赵光、揭阳令史定自动投降,桂林监居翁也晓谕瓯骆王率十多万人投降汉朝,以后他们都被汉武帝封为列侯。至此,汉武帝派出的另外二路人马还没到达岭南,南越全境已被征服,南越国彻底灭亡。   传说,该支禤氏,就是南越王赵氏家族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南越王赵佗,而改姓为禤氏,且一直定居于岭南,世代相传至今。将“禤”字拆开分析:“示”偏旁,即王者,古代王者的讲话、发诏即称“示”;“四”构件,代指四海;“羽”构件,代指王者的龙袍。这三个偏旁构件合起来,就是“禤”。   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xuān(ㄒㄩㄢ)。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元明之际难民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传说,该禤氏族人的祖先在元明之际为躲避白莲红巾军,因此隐居于乡野,取《百家姓》中没有的“禤”字为姓氏,以避灾祸。其后子孙繁衍,皆称禤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xuān(ㄒㄩㄢ)。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军籍之后,属于会意拼字为氏。   传说,该支禤氏家族在元朝以前一直是武宗世家,即世代将门之家。族人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军归户,报户籍时即称取“禤”为姓氏。   之所以立“禤”字为姓氏,是为了纪念将军祖先之意,即以古代将军的“示”字旗为“禤”字的偏旁,禤字右上角的“四”代指将军背后的四面令旗,右下角的“羽”代指将军的铠甲。   由此,形成了一支禤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xuān(ㄒㄩㄢ)。
  [编辑本段]迁移分布:
  两个方国灭亡后向四处迁移,后来迁移到齐国。居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野鸭屯。南迁的143姓中,禤姓赫然在列,移居于广东。到了元末明初之时,广东三水等地的禤姓人或做生意,或为避兵祸或因到广西为官等原因而迁到广西定居。另:东汉光武帝时,马援部将禤纯旺随马援平定二征,世袭镇守南疆,后裔世居于广西。故禤氏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   经多年的迁徙,中国大陆禤氏多分布于两广、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区;台湾、香港等也有分布。海外的禤氏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法国等。   纯旺公平二征后,留守,故一支在防城,防城的禤氏也有不少迁居上思。   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始由南雄珠玑港迁居广州府属南海三都丰湖坊,又迁居于福建、三水、清远。明永乐时,又因经商者而留居广西横县, 后又有迁居灵山。   禤氏发祥于防城县,就是现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就其历史沿革而言,是从防城、上思两县演变而来的。   禤顺明在《禤姓源流及木崀分支历史初考》中认为:禤姓到明朝时期才有记载,极可能从杨姓中分化从来的。依据是:一禤氏族规禁与杨姓通婚;二有祖上传说明朝老祠堂祖牌刻有由杨姓分立出来的记载。   禤姓的粤北三连共有一千三百余人,分布:连州湟村七百多人、保安镇六十多人,连山上草一百多人,连南寨脚村近二百人,寨岗铁坑和寨南木崀村共二百多人。   禤氏在连山太保黑山金鸡咀村尚有一百多人。   有人认为,关于“立禤字是为纪念先祖南越王赵佗”的说法比较可信。现在不少禤氏祠堂或神龛上书的多是“南越郡”字样。因为各种原因,禤氏一族的长辈都说不清楚这“南越郡”是甚意思,只知道是先辈留下来的。   经多年的迁徙,目前中国大陆的禤氏族人多分布于两广、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区;在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也有分布。海外的禤氏族人则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法国等地。
  [编辑本段]据远年的族谱记载:
  禤姓历代始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野鸭屯。   北宫禤后裔禤氏世系(始居青州府益都县野鸭屯,即今山东省潍坊市下辖青州市五里镇):   禤彻清:太始祖仕汉山东左齐郡柳泉副都司讳初公妣马氏。   禤驾龙:太高祖仕汉三楚郢都司讳驾龙公妣刘氏。   禤纯旺:太高祖于汉光武帝时即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其逮属东汉的交趾郡女子征侧与征仪贰叛乱,汉命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公赋性倜傥,有志安民,随将军为前锋,勇谋兼备,战功最著,建武癸卯交趾大乱平定后,留守夷界,威镇八岗,世袭平夷大夫。其事功详载钦州志。 妣黄太孺人。   禤 臣 :太曾祖仕晋元帝十二太子名爵镇国侯左营副使,讳臣禤公妣嬴氏。   禤振国:太曾祖仕晋关西提督学政,讳振国禤公妣姬氏。   禤振雄:太曾祖仕晋西蜀川藩镇,讳振雄禤公妣芊氏。   禤振纲:太曾祖仕晋西粤交州威州,讳振纲禤公妣氏姬氏。   禤金凤:太祖姑婆金凤禤氏贞节孝义请旨旌表列入祀典,振雄之姐。
  家谱文献
  1.禤氏祠堂: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伏波将军马援率东汉大军二万分水陆两路南征交趾。   裨将黄万定和禤纯旺同是马伏波南征先锋。传说伏波将军马援夜巡到他们船中,马援说:“这次南征,艰险异常,不知两位有何想法?”   禤纯旺说:“将军说过,好男儿当马革裹尸还,我要按将军教诲战死沙场或生根南国”。   黄万定说:“我此次南征,如果不是马革裹尸,就要永守边地为国出力,不知是否妥当?”接着捧出随带的三足香鼎让马援过目。马援大喜,连夸二位爱将。   禤纯旺因出生时父母双亡,出好心人抚养长大,胸怀大志,立志报国。他看到黄万定捧出的香炉,也派士兵去买一香炉,悄悄放在黄万定存放香炉的旁边,想不到两香炉竞一模一样,几经搬动难分清是谁的了。   南征平叛后,禤纯旺、黄万定同被封为平夷大夫,留守钦邕二界,禤纯旺之“禤”姓由汉光武帝刘秀所赐。   有一天,黄万定和禤纯旺商量要建宗祠的事,由于两个香炉分不清哪个是谁的,黄万定对禤纯旺说:“你我情同手足,何必分彼此,不如合建一祠,把两个香炉一起同供奉算了。”禤纯旺也同意合建一祠,于是合建了禤黄祠堂一间,内供奉着那两个香炉。   后禤、黄二姓人丁兴旺,各自分宗支分建宗祠,但禤、黄两祠的神龛字样写式只有姓氏一字区分,其他是完全相同的。建祠之初,只限于一船供奉之用,未具规模,历代只作修葺未作扩建。   到了清乾隆年间,分布在防城县各处的禤氏后裔,为了纪念与弘扬先祖业绩,以启迪后人,纷纷踊跃捐资建祠。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干支癸酉,至今已有二百四十一年历史,乃防城各姓建立宗祠之先)破土动工建祠,祠座落在时罗都(今广东防城港防城镇)沿江街边的梅岭南侧。   祠建在蜈蚣吐珠的梅岭南侧,南面龟蛇销水,防江汹涌,四水归元,是禤、黄二姓先祖先贤们精心选定的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宗祠壬山丙向,与座落水营村的禤纯旺墓同一山向,形成前后呼应格局,取其南征保国戍守边关之意。据说,民国时期陈济堂之兄陈维周(陈济棠,字伯南,粤籍大将,也是胡汉民、古应芬等人寄予厚望的主要军事依靠力量。陈济棠是广东省防城县人,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他的父亲陈金益是清末秀才,在乡间设私塾授课为生。陈济棠的大哥陈维周早年在防城县东兴学过一段时间的星相业,笃信阴阳卦术,对陈济棠的影响极大),对禤、黄二姓宗祠的风水羡慕不已,在其二宗祠的周边位置也兴建自己的堂馆。   禤氏宗祠主层分头座二座,两边共有附屋八间,中间系一庭园式的空阔地,约有一千五百平方米,祠四周建有三到四米高的砖砌围墙,总建筑面积将近八百平方米,系砖瓦木结构,可工艺精湛,蓝墙绿瓦,画梁雕栋,屋檐四周中均刻画上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图案。头座正堂系一阔口大厅,两则以优质大铁灵格木大园柱矗立其中,显得分外庄严肃穆、浑厚得体,殊不失典雅质朴、古色古香。大门上方冠有“禤氏宗祠”的大金字横匾一方,大门入口处两侧上悬挂着两个箩般大的红灯笼,上书写着“平夷大夫”的字样,门前两旁设有长一米五、口径为二十四厘米的二十四生滴炮两门,每炮一次需用火药五~八公斤,射程一~二公里。若有交趾或海盗出海入侵掳掠,船径防江入口处,正是两炮直线的有效射程以内。   有关两炮的启用以及启用的原因、时间、次数和何人操作等,已无从稽考。从族内口碑流传,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周元坪的禤云存和防城街的禤应存合营海上运输,其时有海盗出没,杀人越货,为保卫海上货运的顺利,他们二人便把祠门口的那两门炮借用安放于船上,不久,他们在变卖船时连炮一起配卖给买主了。很有历史意义的历史文物失于一旦,十分可惜。   禤氏宗祠落成后的二百年间,四时香火不绝,去来观瞻朝拜者络绎不断,于当时确是一热闹之去处,给边城增色也不小。禤氏宗祠——平夷大夫第成为远近闻名历史文物古建筑。   祠后座大正厅为祖龛处摆有三尊主牌:   正中一尊为“汉恩特赐钦州世袭时罗都平夷大夫显始祖考禤粹庵公妣黄太宜人之神位。”   左侧为“清赖授宣武大夫钦州世袭时罗都中军守府显高祖考禤巽亭公妣黄太宜人之神位。”   右侧为“清恩特赐钦州世袭时罗都长官显高祖考禤彝斋公妣黄太孺人之神位。”   千多年来,禤纯旺以及其后裔子孙、世袭大夫(唐、宋以后称土司)或时罗都守府、守备,巡检司地,主持边陲防城一方军政,在守土安民、维护南疆边境军安宁和边陲之开发,均有过积极因素的贡献,这是无可否认与磨灭的边陲望族。   2.独特的祭祠仪式——十八棍头锣:   禤氏宗祠落成的同时,禤氏族人在本县的大坜村购置的田产,年民千头余谷头为祭祖之用。每年的元霄节为祭祀日。到了这天,各片各处的禤氏族人纷纷赶至,有些路程远当天不能赶到的,也提前动身而来,欢聚一堂,气氛融洽,无别亲疏之况,而且,主持祭祀的和一些族内长辈必首先简略地讲述一下先祖的历史生平、业绩和祭祀的意义:是为继志述事,宏扬与牢记先祖的历史业绩,承前启后,爱国爱家等等。通过祭祀,参与的人普遍得到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爱国爱宗的效益,增强了自尊自豪感。即使是一些无文化或文化低领会能力差些的以及不完全懂事的小孩,他们也知道了自己的始祖禤纯旺系山东的,跟马伏波南征打交趾收复失地的,系为国为民的,被汉光武帝封官赐姓的……   祭祖仪式开始,必首先擂响悬持于门前的两面大头锣。每面换次各打九根。   打这十八棍头锣的由来有三:一,因祠建于乾隆十八年,故取其十八;二,始祖纯旺公受封平夷大夫钦州世袭时罗都总守,并得皇上颁发的九瓣花纹铜印一颗,定铜印每瓣打二棍,九瓣共十八棍,故亦取其十八;三,祠内供奉着始祖、高祖的神主牌三尊,每尊均为祖、妣同一牌,定每尊祖、妣各鸣锣三响,共六棍,三尊共十八棍,故亦取其十八。十八棍头锣的山来,是禤氏宗祠区别于其他家族宗祠的主要特色。   当头锣打响,声传数里,扣人心弦,庄严肃穆,激发着人们怀念、崇敬先祖之情。   3.宗祠尚未恢复,族人仍须努力:   人世沧桑,好景不常,禤氏斯祠建祠二百多年后迭遭劫难。因此祠座落于防城县城,在县城所有建筑物中,堪称鹤立鸡群,出类拨萃的了。民国初年,斯祠办过学堂,时国民党警局财力匮乏,连建造一个县警察局的办公处所亦无能为力,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强行占用了禤家宗祠为县警察局的办公处。该局进入后,即在祠后座的神龛处用木板隔立着,正中张挂蒋中正像,武装警察驻满祠内。内还设有看守所关押人犯,祠围墙外增设了哨亭炮楼,昼夜布岗放哨。刀枪林立,阴森恐怖,风光不再。世人观瞻平夷大夫第和禤人敬祭先祖受到了极大限制。就是到了农历1月15日祭祠的这天,也只准族中少数代表进祠祭拜。这种情况激起海内外族人的普遍不满,提出过多次交涉,但亦无济于事。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禤氏族内为了能多些人进祠参加祭祀,与该局争议,其时该局的局长陈冠雄强词夺理地说:“祠堂系众人的事,你们亦不必为此争议不休了。你们的先人守境安民有过历史功绩,今日政府借用禤家祠作警察局,而警察局也是保境安民的,希你们不要与政府作对。”国民党警察局老虎借“猪”,长期霸占禤氏宗祠,致使禤氏宗祠不断受到破坏。   解放初期,当地扩建菜市,波及斯祠。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文物古祠被毁一旦。之后,祠堂旧址地皮划拨县供销社生资公司建宿舍和仓库等,但祠堂原址清晰可辨。至此,具有国家悠久历史文物意义的禤氏宗祠被毁了。斯祠虽毁,但几十年来,在世人心目中,尤其是禤人心中,它仍是禤氏宗族纪念先祖发祥的旧址,挥之不去,磨之又不灭。   禤氏宗祠是纪念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和守边安民、开发边陲防城有过特殊贡献的平夷大夫禤纯旺而建告的。从文物古迹的角度看,尤其是作为古迹文物都不算多得的边陲小城,越显得更有意义了。它是防城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有力见证。   禤氏宗祠被占被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从国家现行政策来分析,恢复和重建禤氏宗祠,是国家保护历史文物政策的需要,是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旅游文化的需要,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是当代禤氏宗人须向祖宗报答和向后代交代的一份答卷。宗祠尚未恢复,族人仍须努力,追忆斯词,形成共识,酝酿良策,恢复斯祠,告慰先祖在天英灵。   4.家谱:   广东佛山三水禤氏族谱,著者待考,2003年版禤氏渊源篇、考证篇、族系篇。原稿现被收藏在三水十二条禤姓村、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   广西横县横州禤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横州镇。   广西防城禤氏族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镇禤氏宗祠。   5.字辈排行:   广西防城、龙州、北流、玉林、桂平、百色、横县、香港禤氏字辈:“延存祖德大汉扬勋绵统绪焕发孙谋南天衍派广基裘”。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簪缨汉室;威镇南夷:广西防城禤氏祠堂正门柱联。   2.五言通用联:   簪缨传汉室;威烈镇边南:广西防城禤氏祠堂前座柱联。   3.七言通用联:   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广西防城禤氏祠堂后座柱联。   威镇南天功在汉;派分东鲁汉流防:广西防城禤氏祠堂后座柱联。   武功丕著隆封典;德泽长流启后人:广西防城禤氏祠堂后座柱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延存祖德大汉扬勋绵统绪;焕发孙谋南天衍派广基裘;平夷大夫:广西防城禤氏祠堂大正厅两侧亦有优质大铁灵格木园柱对联与横批。   论职加封千秋声灵昭赫濯;抒诚致祭万年爻且豆祝馨香:广西防城禤氏祠堂前座楹联。   先人功德前朝历著优封能共勉继志述事便是贤孙孝子;此间祠堂呈族允堪团聚须无失型仁讲让斯为尊祖敬宗:广西防城禤氏祠堂后座楹联。   祖系山东随大将而南征功垂汉室历代簪缨绵胃;祠建防城受国恩于此阙名高大夫千秋流泽衍宗房:广西防城禤氏祠堂后座楹联。
  姓氏名人
发表于 2010-7-17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姓是不全的,比如禤、独孤、北堂就没有收录进去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如需要(删违规/投诉/建议/赞助等)请联系

本论坛所有来帖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青山湖畔|南昌论坛立场。
网警提示:网络刷单是违法 切莫轻信有返利,网上交友套路多 卖惨要钱需当心,电子红包莫轻点 个人信息勿填写,仿冒客服来行骗 官方核实最重要,招工诈骗有套路 预交费用需谨慎,低价充值莫轻信 莫因游戏陷套路,连接WIFI要规范 确认安全再连接,抢购车票有章法 确认订单再付款,白条赊购慎使用 提升额度莫轻信,网购预付有风险 正规渠道很重要 如网民接到96110电话,请立即接听。

手机版|南昌530论坛

GMT+8, 2024-12-22 1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