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6|回复: 0

[转载] “小香港”曾是南昌时尚中心 市民逛街追赶潮流宝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30 22: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南昌530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了各式各样的摊点,几乎所有时尚物品在这里都买得到。上世纪80年代,南昌小姑娘约逛街都会说上一句:“去小香港买衣服哟!”而摊贩也经营有道,热播港片中女主角穿什么衣服,他们就会很快批进同款衣服。红火的生意催生了新型市井文化,“见货”、“万货”、“几多麻”都是小香港为南昌词汇的“贡献”。如今,“小香港”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曾经的繁华景象,依然是许多市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首席记者魏莹

  “小香港”紧跟时尚潮流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小摊贩在渊明南路摆摊设点,由于出售的衣服款式新颖、花色繁多,立即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渐渐地,摊点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集市,人们称之为“小香港”。

  市民文女士告诉记者,“小香港”是半露天市场,整条街搭建了顶棚,摊贩们沿街摆摊,有的把货物挂在铁架上,有的则就地摆放。“喇叭裤、花衬衫、皮鞋、电子表、墨镜、磁带……凡是你想得到的时尚物品,在“小香港”基本都买得到。”文女士说。“小香港”里的服装大多以涤纶、锦纶等面料为主,穿在身上很挺括,文女士曾花15元钱买了一条碎花连衣裙,穿上后人人点赞,“那种感觉好极了,人都更自信了。”

  市民魏先生告诉记者,“小香港”摊贩最大的“杀手锏”就是紧跟潮流,只要热播港片里女主角穿什么衣服,很快“小香港”的摊子上就会出现款式类似的衣服,吸引大批女性疯狂抢购。魏先生说,他曾经亲眼看到一名摊贩拿着衣服卖力吆喝:“快来买,快来买,汪明荃穿过的衣服哦!”

  花花公子衬衫“卖疯了”

  南昌作家王治川告诉记者,当年的“小香港”繁华异常,有时人多得连脚都迈不开。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物资还相对匮乏,“小香港”里那些新奇玩意儿,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即使价格不菲也经常被一抢而光。“我记得有一年流行花花公子衬衫,追逐潮流的男青年几乎‘人身一件’,小香港里每件售价20元,都不知道脱销了多少回。还有一种领带也十分跑火,叫‘柔姿带’,面料特别柔软,戴上后人显得很温柔,我一口气买了20多条。”王治川笑着对记者说。
 录音机开得震天响,播放着邓丽君的歌曲,顾客们则在一旁埋头选购,这是“小香港”最常见的场景。而记者了解到,“小香港”里除了有正规货,还有不少“水货”。市民蔡阿姨告诉记者,“小香港”曾经有几家专门出售日本衣服的店铺,生意十分跑火。“那些衣服特别好看,价格也不便宜。有人说那些衣服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但许多人还是壮着胆子买回去,用消毒药水浸泡后穿上身‘作式子’(南昌方言,意为赶时髦)。”蔡阿姨说。

  年轻人聚会的时尚中心

  许多人爱逛“小香港”,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可以淘到心仪的物品,也因为这里是南昌的时尚中心。在这里能够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个性美女,她们踩着高跟、抹着口红,在少男少女们“膜拜”的目光中飘然而过。许多长发男青年聚集在“小香港”,他们穿着喇叭裤,拎着卡式录音机,放着迪士高舞曲,屁股随着节奏有规律地扭动。市民们说,渊明南路之所以别称“小香港”,大概正是因为其繁华程度可比人们想象中的香港。

  60后章彩霞告诉记者,以前她们街坊的一些女孩经常相邀逛“小香港”,哪怕不买什么也要饱饱眼福。当时小香港还有很多小吃摊,大家买点小吃,边走边逛,别提有多开心。章彩霞到现在还记得那些小吃:“藕片、炒粉、肠结、猪血汤、海带丝,现在想想都流口水。”还有一些先富起来的摊贩们,将从沿海地区弄来的录像机摆在摊位上,播放当时最热门的影片。许多没看过录像的人,纷纷拥过去观看,老板既长脸,也吸引了人气。

  “生意最好时一个月挣2万”

  “小香港”风靡一时,让爱美的南昌人赶上了一波时尚潮,也让摊贩们挣得盆满钵满。龚先生上世纪80年代曾跟随家人在“小香港”经营摊位,主营服装批发业务。“男装、女装都卖,从广东广州、福建石狮、浙江义乌三个地方进货。没什么特定的进货标准,只要觉得好看就进货,基本上一上架就能卖光。有一次我们进了一批男式夹克衫,一个小时就被抢光了。那个月生意最好,挣了2万块。”龚先生说。在那个普通工薪阶层月薪只有几十元的年代,“小香港”部分摊贩月入达万元以上,可想而知他们的财富积累速度有多快。

  市民万先生也曾是“小香港”的一名摊贩。当年厂子效益不好,他不得不辞职下海,在“小香港”经营服装生意。万先生很快便尝到了经商的甜头,手头渐渐宽裕起来,在他所居住的小区,他第一个买电视机、第一个买洗衣机、第一个买摩托车。上世纪90年代,万先生转场洪城大市场,开起了自己的公司,每次别人问他做生意挣了多少钱,他总是神秘地笑笑:“比以前挣工资强百倍。”

  “小香港”为南昌贡献新词汇

  在南昌做生意的摊贩,有一个充满市井味的别称——窝罐里。据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介绍,这个词最初就是流传于“小香港”。窝罐里是什么意思?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是,摊贩们下海较早,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有些人把钱藏在家里的坛坛罐罐里,所以得了“窝罐里”的雅号。

  梅联华说还有一个词“麻”,也是“小香港”对南昌话的“贡献”:“‘麻’就是钱,是英语money的缩称,小香港的摊贩们走南闯北,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便用这种洋范儿词代替传统词汇。”上世纪80年代在“小香港”逛街,最常听到的对话是这样的——“老板,这几多麻啊?”“30块。”“少点咯。” “你哇几多麻哩?”“15块。”

  此外,“见”和“万”也是被“小香港”带火的。熟悉广东的人都知道,他们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勤——“靓”,意为“新鲜的”、“新上市的”,泛指“好”的意思。在当地,一些商家常常会在商店门口挂出广告牌,上面写着两个大字“靓货”。有时,商家也会告示顾客,本店还有“趸(dǔn)货”,表示有积压的货物和不得不降价处理的商品。去广东打货的窝罐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认字认半边,把“靓”误读为“见”,把“趸”误读为“万”。他们整天在街上吆喝“见货”、“万货”,市民便跟着一起说,久而久之成了南昌的流行词。

  上世纪90年代后“小香港”淡出历史舞台

  “小香港”最火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许多南昌女性的口头禅是:“到小香港去买衣服哟!”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山路上的西湖商厦建成,占道为市的商户入店经营,“小香港”许多摊位移入西湖商厦。渊明南路沿街的铁架子被拆,马路两边建起了许多店铺,其中以经营鞋类的店铺最多,渐渐地演变成鞋业一条街。还有一些摊贩迁入洪城大市场,增加资本,扩大经营,做起了更大的生意。

  如今,“小香港”已经淡出历史舞台,渊明南路上虽然仍有不少店铺,但与往日摩肩接踵的盛景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小香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昌最成功的集市之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催生了新型市井文化,成为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上一篇:江西高招明日开始第三批本科录取
下一篇:本站升级了,征集网友遇到的各类BUG,请在此帖内反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如需要(删违规/投诉/建议/赞助等)请联系

本论坛所有来帖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青山湖畔|南昌论坛立场。
网警提示:网络刷单是违法 切莫轻信有返利,网上交友套路多 卖惨要钱需当心,电子红包莫轻点 个人信息勿填写,仿冒客服来行骗 官方核实最重要,招工诈骗有套路 预交费用需谨慎,低价充值莫轻信 莫因游戏陷套路,连接WIFI要规范 确认安全再连接,抢购车票有章法 确认订单再付款,白条赊购慎使用 提升额度莫轻信,网购预付有风险 正规渠道很重要 如网民接到96110电话,请立即接听。

手机版|南昌530论坛

GMT+8, 2024-12-22 16: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