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4|回复: 0

[转载] 学者:汉武帝讨伐匈奴是双输 交保护费更划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1 21: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南昌530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来源:《帝国启示录》
作者:北地舞人  
出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自汉高祖开始,汉帝国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延续了五十余年的时间,期间双方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摩擦,但是罕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出现,这与汉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战略构想有关。

当军事斗争不再成为主要的政治方向时,或者说,依靠武装斗争的手段不能再获得经济给养的时候,经济建设就成了新时期的政治主题方向。后高祖时代,也就是自汉惠帝、吕后执政时期起,汉帝国政府的政治工作重心就已经逐渐向经济发展这个方向偏移。在文帝执政时期,尤其以经济发展工作为重。

建国初始的汉帝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经济供给处于极其紧缺的状态中。彼一时,缓和双边矛盾,无疑是一种降低经济建设成本的方式。简而言之一句话:以空间换时间。这源于农耕经济在稳定性、抗风险性以及可发展性上,与游牧经济相比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是农耕经济的高弹性所致,这意味着以同样的时间长度为限制条件,农耕经济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游牧经济。然而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壮大,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典型的如垦荒、伐树、兴修水利工程等,此为一则闲话。

文、景两代皇帝执政时期,“和亲”事实上成了缓和双边矛盾的政治手段。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残破的经济及早步入康复的轨道,而支付适当的稳定环境成本,对于整个社会群落来说,是可以容忍的。

接受对外输出经济给养换和平,对于汉帝国这个新政权来说,同样很有必要。因为这是一个稳固政权的重要战略方案。一般来说,外部的压力大多不至于引起政权的变革,而内部的紊乱,则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续存。尤其是当血缘关系不再能约束政治利益的分歧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就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因此,这个时候的第一要务是集中力量消除、解决内部的矛盾。甚至可以这样说,在没有剪除新割据势力前,试图对外采取任何强硬措施都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极有可能会使江山色变,政权易手。以血为代价得来的政权,任何持有者都不会宽容地允许他人共享,更不要谈转而易手的问题了。

无数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长城往往从内部崩塌。因而说若想攘外,必先安内。

汉武帝打了一场双输的战争

前文谈起过,经济进入复苏期人口会产生激增的效应,尤其在政治鼓励之下更是如此。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完全可以繁育出一批具备再次繁衍能力的新生人口。事实上,在景帝执政时期,人口的压力就初现端倪。这点从晁错[注54] 的屯田[注55] 奏折上就可以看得出。

晁错算得上是个有远见的人,但是作为从政者,他显然于政治上不够成熟,所以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汉武帝执政时期的人口爆发性增长,是社会群落内不堪承受经济压力重负的开始。而经济实力膨胀的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利的要求,则是危及专制统治的潜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了汉武帝时期严刑峻法的源动力。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严峻的形势逼迫着武帝必须以更激烈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在经济上要国进民退,维护住统治。毫无疑问,战争是最好的办法。只有将国家军国化,使得整个国家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才能保证这个社会群落中的一切资源都能随意地供统治者加以调拨、使用。制造对外矛盾,并开动战争机器,从来都是强化集权专制统治的有效手段。

其次是消灭激增的人口,降低社会群落内经济的压力。战争,这毋庸置疑的绞肉机,就是人口正增长的天敌。令统治者更为津津乐道的是,这种消灭人口的方式,大多不会令其受到诟病,反倒是好处多多。尤其是在战争胜利后,获得的经济资源如土地,则成就了他们开疆拓土的美名,更是被载入史册的光辉政绩。

这冷眼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两者,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战争。于是在汉武执政年间,就有了同匈奴近三十年的战争。

事实上,汉武时期的战争并未如后世人们想像的那样,凭借武力打造了一个盛世,也没有令生存在游牧经济环境中的异族屈服,更没有让他们恐惧到不敢来犯的地步。只是在耗尽国力,人口折损过半之余,兀自多了些空旷的土地。人口的锐减,使得经济资源宽松起来,被破坏的经济秩序需要得到重新的构建。于是新的仁政又来了,所谓的“盛世”再现了。而那巡睃在中华大地上空的专制灵魂,却一直茁壮地成长着,直至步入成熟。


汉武时期的黑暗政治环境充分地说明,基于专制思想下的帝国制度绝非僵死而不知变化,然而究其变化方向,却是令人大跌眼镜。执政理念上的频开倒车,使得刚见起色的经济备受打击,原本应该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进步的生产力被压制在低水平处徘徊。说制度一定会为生产力让路,厚道点评价,这显然是个以偏概全的说法,不厚道地评价,这就是个赤裸裸的骗局。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专制政治下,制度不但不会为生产力让路,反倒是将其活活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至此,帝国文明就已经抵达一个无法突破的瓶颈了,无论在体制内做何等努力,都无法挽救帝国的迅速衰败,哪怕再行泛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都无济于事。

原因在于经济与社会随时都处在动态中,没有一刻停止。专制权力的横行,扭曲了经济运转的平衡,使得资源分配不再以效率为优先原则,经济与社会的环境会因此急剧恶化,于是导致了其发展方向迅速由良性向恶性转变。当资源配置已经完成时,重新再降低权力的干预,就为时已晚了。因为泛自由化的制度并不能改变既定的资源分配格局,所以无助于从深层次上调整社会结构。资源延续的惯性使得马太效应再次露出狰狞而冷漠的面容。这不仅使经济难以驶入正轨,更不能使经济重新步入高峰,反倒是令扭曲而畸形的社会有了强烈的重新分配资源的诉求,哪怕矫枉过正也不惜。暴力、流血、动荡……一幕幕人间惨剧再次在历史上重演而永无休止。

帝国的回光返照

可以说,自汉武帝发动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起,汉帝国就注定了死去的结局。这说法恐怕要引来唯物史观者的攻讦。首选的反例必然逃不过“昭宣之治[注56]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汉宣帝时期看似辉煌无边的繁荣,其实只不过是汉帝国将行就木前的回光返照,而绝不是枯木逢春。之所以在宣帝驾崩后,汉帝国仍旧维持了四十年的时间,无非是在选择一个土崩瓦解的时机而已。

至此,西汉王朝的整个兴衰剖面的脉络大致被展示出来了,若我们以冷静、淡定的心态去审视它,却发现,所谓“盛世”不过是场自欺欺人的骗局,无不是文人们添油加醋的结果,以供后人们拿来瞻仰及自我陶醉的闹剧罢了。

给匈奴交保护费是划算的买卖

据史而言,曾有一段匈奴对汉帝国屈膝臣服的历史,我已经不愿意去挤这其中的水分了。只想点破一点奥秘,称臣者却反要汉帝国政府提供大量经济给养,其中粮食、布匹、棉花一应俱全。除了感慨这“臣子”当得太幸福外,还能说什么呢。

深究其内在缘由不难发觉,这绝不是汉帝国的“天威浩荡”所致,而是接连的天灾沉重地打击了缺乏弹性的游牧经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变故的结果。看似匈奴人的屈服,实则是靠汉帝国提供经济给养换来的平安,这依然是对社会安全的一种赎买,通俗的说法叫支付保护费。匈奴政权的续存足以标志着两个社会群落并未进行有效的融合,而反向的经济供养,恐怕只能徒买一个附属国的空名而已。

文临末了,突然想到两个细枝末节的问题,其一是有关双边贸易的,其二是有关匈奴不事耕作的。

凡是边贸,难免会有摩擦,而史上并未有过关于此的明确记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今天而言,贸易的摩擦往往会引起双边外交形势的紧张,想来古时亦然。联系到汉高祖执政时期的抑商政策,个人推测,很可能会成为诱发边贸摩擦的因素。由此继续推论下去,是否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因贸易流通的障碍而最终形成了战争的导火线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只作为一种猜想供读者参考。

根据《汉书匈奴传》中的记录,公元前65年,也就是虚闾权渠[注57] 单于即位的第三个年头上,匈奴曾在右地[注58] 屯田以给乌孙施加军事压力。这里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屯田行为,这几乎可以完全推翻“匈奴不事农耕”的说法。这说明匈奴人的食物构成中不可回避地有植物类食品,而且也是通过农业手段获得此类食品。至于生产方式,也许有别于南方的农耕,而是一种更为粗犷的农业种植方法,抑或是通过双边经济文化交流而吸收了南方的农耕技术。在未有考古佐证前,这也是个悬而未解之谜。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另行考究。




上一篇:东山精密(002384)公布中签号
下一篇:慈禧为自己修颐和园为何要借用海军名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如需要(删违规/投诉/建议/赞助等)请联系

本论坛所有来帖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青山湖畔|南昌论坛立场。
网警提示:网络刷单是违法 切莫轻信有返利,网上交友套路多 卖惨要钱需当心,电子红包莫轻点 个人信息勿填写,仿冒客服来行骗 官方核实最重要,招工诈骗有套路 预交费用需谨慎,低价充值莫轻信 莫因游戏陷套路,连接WIFI要规范 确认安全再连接,抢购车票有章法 确认订单再付款,白条赊购慎使用 提升额度莫轻信,网购预付有风险 正规渠道很重要 如网民接到96110电话,请立即接听。

手机版|南昌530论坛

GMT+8, 2025-1-22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