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南昌530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来源:凤凰论坛
亦思巴奚兵乱是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间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在兵乱期间,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占领了福州,还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引发了福建沿海的多个派别参加的大规模混战,后来又与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对抗,最后被元朝将领陈友定平定。这场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兴化等地,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兵乱期间和过后还发生了宗教和民族仇杀,它重创了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更导致当时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极一时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泉州的伊斯兰教也渐渐衰退。
亦思巴奚兵乱长达近十年之久,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人民饱受战乱,死伤无数,尤其在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民女,屠戮泉州百姓,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兴化路三县在战争中有超过2万民众死亡,4万多座房屋被焚毁。因为战争和兵乱期间教派暴力对抗的关系,泉州很多清真寺都被毁坏,现今仅存通淮街的清净寺这一座古清真寺,泉州的伊斯兰教因此衰落。连基督教(天主教)也受到连累,主教哲姆斯离开泉州,泉州基督教因而中断了约200年。亦思巴奚兵乱带来了严重的族群间的仇视和对立,汉人对色目人的仇恨在亦思巴奚兵乱被平定后开始发泄出来,陈宗海部队占领泉州后进行了3日的大屠杀,许多色目人遇害,甚至有汉人因为长着高鼻梁或卷发而被误杀的,也有掘墓鞭尸的行为出现,蒲寿庚家族坟墓被掘开,其家族成员更是多有受酷刑之后被杀的。由于战乱和仇杀,外国商人几乎不敢赴泉州进行交易,番舶不敢进港,大量番商外逃,外侨社区解体,泉州的海外贸易和商业遭受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经济一落千丈,泉州港开始走向没落。
对于亦思巴奚战乱,历代各方的学者大多都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造成了生灵涂炭、民族仇杀、人口减少、经济衰退、泉州港盛极而衰的严重负面影响。但对其起因和性质,学界则有不同的看法。代表明代官方学者观点的《元史》把亦思巴奚兵乱认为是一场反对元朝政府的叛乱事件。而现代一些研究者认为亦思巴奚战乱乃是元末福建政府和地方豪强之间争权角力引发的,是由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称为“省”)和廉访使(称为“宪司”)之间争夺权力的“省宪构兵”所引发,继而进一步引起地方豪强的争战。也有人将亦思巴奚战乱归因于泉州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之间的教派冲突,而战乱前后都伴随着两大教派间的冲突乃至杀戮。还有一种说法是亦思巴奚军意在反叛元朝,是波斯人企图以泉州为基地建立亦思法杭国的事变,这种说法在史学界也颇具影响力。另外一种说法是亦思巴奚兵乱是元朝宫廷斗争在福建的反映,是元顺帝朝廷中以阔廓帖木儿为首的老帅派与以太子识里答腊为首的太子派之间为争夺元朝最大港口泉州的巨额商业利益而引发的派系斗争、而亦思巴奚军诸首领仅是宫廷斗争的工具甚至牺牲品。也有人将此战乱归结为泉州色目人对元朝政府压迫的反抗。
五代时,泉州刺史五延彬“多发蛮舶,以资公用……郡人藉之为利,与招宝侍郎”。20世纪70年代,惠安出土10世纪波斯蓝色瓷瓶碎片。这表明10世纪泉州与波斯贸易频繁,伊斯兰教伴随传入是理所当然的。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设置市舶司,随后设立来远驿、蕃坊。蕃学,并允许创建清净寺和建立外国人墓葬区。于是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客商纷至沓来。如北宋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7年),“泉南请建蕃学”。时居留泉州的“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蕃人巷”。所谓“蕃人巷”,即蕃坊。据现存通淮街圣友寺里的《重立清净寺碑》云,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波斯“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于泉州南城”。有一位波斯穆斯林叫施那威(波斯人有以其籍贯地名作名字的习惯),为了让在泉州贸易、传教的外国穆斯林能够安心生活,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泉州东郊山坡上,购买土地,剪除杂草,夷铲其瓦砾,“则广为窀穸之坎,且复栋宇,固以垣墙,严以扃钥,俾凡绝海之蕃商有死于吾地者,举于是葬焉……生无所忧,死者无所恨矣……是奖大有益于互市……生无所忧,死者无所恨矣……是将大有益于互市”。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日本佛教僧人庆政上人到泉州开元寺学法,带回阿拉伯文字的伊斯兰教诗歌。在泉州后来也发现多方南宋末年的阿拉伯穆斯林的墓碑,他拉的身份有的是贵族,有的是教长,有的是商人。宋末阿拉伯穆斯林的后裔蒲寿庚,因协助政府击海寇有功,授官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制置使,掌握财产“巨万,家僮数千”,成为导元倾宋的主要力量。
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伊斯兰教建立马木鲁克王朝,势力大振。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旭烈兀在大马斯革的第三次西征军被马木鲁克王朝,击溃而东归,开始了来南宋的过程。元军把大批穆斯林各族人民作为战利品,南下福建的邵武、福州和泉州。如元大德元年(1297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赛典赤·异密·乌马儿,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时省治设泉州。
随着蒙古西征的东归,许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通过海上贸易通道,把伊斯兰教向东传播。苏门答腊岛是东西交通的中转站。自13世纪中期至14世纪中期的100年间,大量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客商涌向泉州。他们在泉州建清净寺、设蕃坊。如也门人奈纳·欧默尔教长和波斯人加麦尔丁等人各造一座清净寺。据泉州《重立清净寺碑》载,元代泉州城内的清净寺“增至六七”座。元至正七年(1347年),摩洛哥大游历家、虔诚的穆斯林伊本·巴都他,以印度使臣的身份到泉州港,会见住泉州的波斯人蕃坊理讼师塔及爱丁,著名教长不鲁罕丁和开玛尔爱丁,以及大商人舍刺甫丁。
早在南宋就寓居广州的阿拉伯人蒲开宗,原为占城富商。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以前从广州举家迁徙泉州。蒲开宗因贸易有功,被授予“承节郎”官衔,并于嘉泰四年任安溪县主簿。蒲氏长子蒲寿,于“咸淳七年(1217年)知梅州”;次子蒲寿庚,景炎元年(1276年)“授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元初,寿庚累官至行省平章政事。寿庚长子师文,授官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蒲氏父、子、孙的相继任官,对发展泉州的海外贸易,促进泉州伊斯兰教的传播有巨大的影响。伊斯兰马木鲁克王朝和中国的元朝,是泉州伊斯兰教传播的鼎盛时期。
元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57-1366年),泉州港的波斯人万户赛甫丁、阿迷里丁和市舶阿巫那,介入元末宫廷内讧的夺权斗争,泉州港巨额的税收,因此成为争夺的焦点。史称“亦思巴奚”战乱,泉州伊斯兰教受到严重打击。入明之后,朝廷宣布“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伊斯兰教受到严重摧残。明永乐五年(1407年),皇帝颁布保护伊斯兰教敕谕,泉州伊斯兰教得到保护,至今敕谕碑仍砌于清净寺墙上。
明代,泉州回族内部出现了不少的儒士化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淡化伊斯兰教信仰,另一方面在儒礼所涉及的典章制度里,找到了儒、道、释、回四者最根本的共同点,即对天要敬、奉天、法天,对已要其心诚敬,其行明洁。如思想家李贽的二世祖林驽,娶波斯妇发为妻。宣德元年(1426年),其后裔在《荣山李氏族谱·垂戒论》谴责先祖林驽“从妻为色目人”,家族中有人“从母为色目人者”。认为先祖信仰伊斯兰教是“迷于色目之俗而不能悟;不祖其祖而祖人之祖;不行其行而行夷狄之行;俾其子孙胥而为夷”。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李贽族兄林开先的祖母迭贞勤临终遗嘱云:“吾父……家袭清净之教,迨其将终也,授其祖教而嘱人以三日葬之……葬吾礼当亦如之”。迭氏逝世后,林开先,李贽等却认为“今乃欲如其命也,则有所大不忍者而侍其情。于是以周公、仲尼之道葬之”。这就是以儒家孝道取代伊斯兰教习俗。
此外,明代儒林士子也以儒、道释的思想来附会伊斯兰教教义,如嘉靖间进士王慎中在《李母金氏七十寿序》里,诠释穆斯林金氏的妇道、教道,是她“一念清净真体”的结果。又如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提出,“儒道如日中天,释道如月照地,余谓净教亦然。”进而从道教角度强调通淮街清净寺“峙文庙青龙之左角”,说“兹楼之胜,于文庙有关”。李光缙在《重修清净寺募缘疏》里,强调清净寺的重修要按道教“筹坎离而宅其中”。因此这次重修,是按道教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乾元、九天等来设计的。
嘉靖、万历年间,泉州伊斯兰教势力衰退了,从通淮街清净寺的修缮即反映出来。如正德二年(1507年)的重修是靠一批穆斯林募捐进行的。隆庆六年(1567年),修木塔五层,是知府万庆捐俸,由住持夏东升等人董其役。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在大地震,寺楼颓其角,由知府姜志礼、知县李侍问捐俸重修,由住持夏日禹等董其役。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泉州大风,礼拜寺塔圯,再没有能力修复了。
清代,泉州伊斯兰教有几次重兴,均由来官泉州的穆斯林捐资协助,并倡导教务。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都督陈有功、提标陈美等目睹泉州伊斯兰教式微,“即延师谏督我教门诸子,学经解篆”,重兴通淮街清净寺,重修灵山圣墓,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提督马建纪来官泉州,在礼拜教规。同治十年(1817年),提督江长贵来官泉州,自聘阿訇,倡导教务。但着江长贵离去,教务随之而颓。
民国13年(1924年),许宝玉阿訇受北京回教总会的派遣,来泉州住持清净寺。时济南道伊唐柯三赠对联云:“清真乃吾教所宗,畏天命、畏圣言,应共守先贤训诲;孝悌是人伦之本,爱国家、爱团体,当更具有民族精神。”民国25年(1936年),成达师范校长唐柯三派毕业生张玉光阿訇住持泉州教务。按张阿訇自述,其时清净寺“势如孤庙”,教徒“未闻主麻之举”,“只知不食猪肉,其他皆无禁忌”。论人口,“仅信仰薄弱之回民十一户”;论经济,“则十舍九寒”;论人才,“更寂焉无闻”。张氏以旧礼拜大厅租与宰牛公司,以月租金倡办成达师范附设小学。后改名清真国民学校,倡教务,复教者渐众。民国28年(1939年),在清净寺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到会代表六七百人。分会下辖白奇支会和檀江、陈江二个区会。省分会会址设泉州清净寺,出版《正源月刊》,宣传教义和抗日救国。民国29年(1940年),张阿訇辞世,唐柯三派金明增阿訇继任。民国37年(1948年),马厚恩阿訇继之,直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以清净寺为中心,回族人开展一系列活动。如1951年,创办清真民校。组织清真文工队宣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垦荒。以后又配合宣传“三反”、“五反”。又自编歌剧、相声,到前线慰问海防战士。1955年,成立泉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召开泉州第二届穆斯林代表会议,黄秋润连任伊协主任。同年,清净寺进行全面修缮,从寺内迁出十多户长回民。1985年以来,从宁夏、安徽等地聘请阿訇住持清净寺教务,举办阿拉伯语学习班,翻译宋元时代阿拉伯文字石碑。几年来,接待多批中、近东地区的国家的大使、参赞来寺参观。1988年10月,中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文史工作谈会在清净寺召开。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机构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泉州,清净寺是考察的重点之一。1993年5月,泉州伊斯兰教协会主任黄秋润,参加中国穆斯林朝觐团,前往麦回朝圣。 |
上一篇:揉后腰可以脑轻松下一篇:钓鱼台得名于朱元璋杀鱼?与甘雨巷来历一样
|